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时间为每年农历正月十五。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正月十五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根据道教“三元”的说法,正月十五又称为“上元节”。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
由来
第一种说法与道教有关。道教说他们所崇奉的神——天、地、水“三官”中的天官是正月十五日生,地官七月十五日生,水官十月十五日生,因之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七月十五为中元节,十月十五为下元节。元宵节就起源于西汉皇帝祭祀太乙神。《史记·乐书》载:“汉家常以正月上元祭祀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祭,至明而终。”“太一”,又称“太乙”,从先秦时期起就被认为是主宰一切的神。屈原《九歌·东皇太乙》中就写到了当时民间祭祀太乙神的礼俗,与屈原同时代的诗人宋玉在他的《高唐赋》中也记述了楚人祭祀太乙神:“有高士……醮鬼神,礼太乙。”此种风俗到了汉代,上元节时朝廷祭祀太乙用大典,全城张灯结彩,通宵达旦,即而形成了灯节。
第二种说法认为,元宵节的起源与汉将周勃、陈平等人平定诸吕有关。据记载,西汉惠帝刘盈死后,其母吕雉篡位,吕氏宗族把持朝政。吕雉死后,周勃、陈平等人协力于公元前180年扫除诸吕,拥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因戡平诸吕的日子是正月十五,所以每到了这天晚上,汉文帝都要出宫游玩,与民同乐以示庆贺。古时“正月”又被称为“元月”,“夜”又被称为“宵”,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日定为元宵节。后来汉武帝时制定《太初历》,便把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第三种说法,将元宵节的起源后移到东汉明帝刘庄。刘庄喜好佛法,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对佛教感兴趣的皇帝。他为了推崇佛教,就下令正月十五“烧灯表佛”,用以象征佛家学说大放光明。因此士族庶民,一律于正月十五夜晚张挂华灯。《事物纪原》记载说,汉代西都长安城有执金吾负责宵禁,“晓暝传呼,以禁夜行”,唯有正月十五夜晚,皇帝特许执金吾弛禁,连其前后各一日允许百姓踏月观灯。这就是元宵节时许多地方写有“金吾不禁”的由来。
第四种说法,是东方朔诓骗汉武帝的故事。这种说法最具传奇色彩。
有一天,东方朔在御花园见到一位宫女泪流满面。他一打听,原来该宫女名叫元宵,自选入宫闱后,深居宫中,与世隔绝,她想念父母双亲,因此悲伤落泪。
东方朔问明了情况,便心生一计,到长安街头卖起卦来,并扬言说:“长安在劫,火焚帝阙,十五天火,焰红宵夜。”人们一听说火神君将火焚帝宫,京城上下一片恐慌。汉武帝连忙向东方朔问计,东方朔乘机献策道:正月十五夜晚宫内人一律外出避灾。并请汉武帝传谕京城官民将大街小巷庭院屋宇统统挂上红灯,佯装成满城熊熊大火,以欺骗火神君不降灾长安。他又说火神君最喜欢吃汤圆,宫中的元宵姑娘手艺最好,让她做好汤圆,由汉武帝焚香上供火神君。这样,火神君或许会悲悯人而不降灾难。
汉武帝照计行事。正月十五夜晚,长安城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城内外的官员、百姓都早早上街观灯。元宵的妹妹也领着父母进城观灯,元宵终于见到了父母。闹了一夜灯火,京城长安安然无事,汉武帝大喜。
习俗
在民间过元宵的习俗有很多种,不同的民族过元宵的方式也会有所不一,不同民族人们过元宵节的方式主要有:
1、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 宝”。元宵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
2、观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3、放焰火
元宵节最为喜人的活动。元宵节夜在广场都要进行放烟火活动,到时全家都走到大街上,去看那美丽的烟火,烟火越来变得越美,越来越大,科技含量越来越高,颜色越来越美越来越艳丽。
4、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5、耍龙灯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6、舞狮子
舞狮子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节日发展
节日发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是中国历最长的灯节,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 潮。
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唐朝,在国力空前强大的唐朝,元宵赏灯十分兴盛,无论是京城或是乡镇,处处张挂彩灯,人们还制作巨大的灯轮、灯树、灯柱等,满城的火树银花,十分繁华热闹。
宋朝,宋代元宵除了“妇女出游街巷,自夜达旦,男女混淆”的狂欢外,还有官员派发利是、君王与百姓同赏元宵;甚至有恐怖色彩,刑狱机构会利用灯饰、图像演绎狱户故事或陈列狱具等。
元宵节在宋代发展成最热闹的世俗狂欢节,灯节更加丰富多彩,元宵赏灯持续五天,灯的样式繁复多样,逛灯市更是一件十分赏心悦目的事情。诗人辛弃疾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说的就是宋朝灯节花灯无数,烟花如星雨。
那时还兴起了猜灯谜,即将各种灯谜写在纸条上,贴在花灯上,猜中的人还能得到小小的奖励。这种娱乐益智的活动受到人们喜爱,广为流传。
到了元代大部分假期都被取消,元朝统治者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工作就是休息,全年假期只有16天。
明朝的灯节持续的时间更长,自正月初八到十七整整十天,以显示歌舞升平。